三甲 中日友好医院 妇产科
由于怀孕时期比较特殊,并且体温低于38.5度,可暂且不用口服退热药物,多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通常,通过温水擦拭浴、冰敷冷却、酒精冷却和服用姜红糖水以更好地调节身体状态来达到降温效果,而降温效果是通过物理退烧来实现的。
自然,可以避免持续发热引起的宫内缺氧、畸形、发育性智力损伤等危害因此,当体温达到38度时,有必要通过物理降温来降低体温,这样胎儿的发育状态就不会受到持续的影响。
山东省立医院 全科
当一个1岁的婴儿发烧到39度时,切不可粗心大意。必须立即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物,比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复方锌布颗粒或者使用退烧栓,并将体温降至38.5度以下。否则,儿童将容易遭受热性惊厥和对其脑细胞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出现反复发热或持续发热,可在4-6小时后给药一次,但一天24小时内服药次数不能超过4次。具体剂量需要根据孩子的体重和说明来服用。此外,物理降温可以延长退烧药的作用时间,提高退烧药的疗效。可以用温水擦拭患儿全身皮肤一次降低体表温度。
中日友好医院 呼吸科
发烧到39度属于中度发热,需要赶快进行退烧。可以使用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或者是布洛芬进行退烧,服过药物后不再发烧,就不必再服药。如果高烧不断还需要每隔4-6小时再次服药。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物理治疗,用温毛巾擦拭大血管流经处,比如:腋窝、腹股沟、颈部、额头等。同时可以服用中成药辅助治疗,比如豉翘清热颗、感冒清热颗粒,治疗发热也很有效果。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儿科
从某种角度来看,发烧不是一件坏事。专家认为发烧可以增强免疫力。 父母不应该太担心孩子的发烧,只要控制孩子的体温不要过高而引起热性惊厥,就不会有大问题。一般来说,发烧低于38.5摄氏度的婴儿不需要退热治疗,选择物理降温便可。 38.5度以上应采取适当的药物退热措施。并同时辅以物理降温,温水浸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大腿根部5到10分钟即可,也可以用散热贴或家用冰袋敷在前额,帮助降温。儿童年龄小,自身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而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要加强饮食营养和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率。以上症状如果短期内不能有效的缓解,还是需要到专科医院由儿科医生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对症治疗。
孩子发烧39度,建议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多喝白开水,补充液体以防脱水,一般可迅速退烧。如有咳嗽症状,可配合头孢克圬颗粒,安儿宁颗粒消炎对症治疗。孩子持续发烧,并伴有剧烈咳嗽。建议去儿科治疗。也可以给身体降温,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身体配合婴儿按摩疗法。
发烧38度一般不用吃退烧药,只有当体温超过38.5度时,才需要服用退烧药。比如服用感冒清热颗粒等中成药,若婴幼儿有高热惊厥史,并体温在38度,则需要服用退烧药,防止出现高热惊厥,比如服用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一般间隔4-6个小时重复用药一次,但一天用药不宜超过4次,具体的剂量需要根据说明书使用。
一般来说,只有腋下温度超过38.5℃时才需要退烧药。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腋下温度,如果是口腔温度、耳朵温度和肛门温度,就不按此计算,腋下温度超过37.3℃就被认为是发烧。 腋下温度低于38.5℃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包括温水浴或用浸泡在温水和湿热中的毛巾擦拭身体,如果他们的精神状态仍然良好,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不受影响,并且不需要药物治疗。 如果温度超过38.5℃,服用退烧药时进行物理降温可以减少药物剂量。 如果体温超过39℃,或者在使用退烧药两到三天后仍然无法控制发烧,患者应尽快住院。特别是小儿与老年人,更应注意体温及精神状态变化情况,及时就诊,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聊城市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
发烧40度属于高烧,引起原因不清,可能和患者受凉后出现的细菌感染有关,需要积极治疗,否则会引起惊厥,甚至昏迷。对于这些患者,需要使用肌肉注射退烧药治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消除引起发烧的病因,同时再配合物理降温进行治疗。一般都需要患者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使体温尽快恢复正常。
发烧38度并不是很严重,属于低烧,处理低烧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此时无需使用退烧药。可以定期测量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5度,再使用退烧药。物理降温可以用毛巾擦拭手心、脚心、背部等散热的地方。擦拭之后也要注意保暖,多喝水,一般发烧3~5天属于正常现象。饮食上也要注意,少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持续发烧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力较低导致,需要适当参加锻炼,或采取其他方法提高免疫力。
发烧39度想要退烧的话,首选药物退烧,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有布洛芬颗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栓,其中,吲哚美辛栓是肛门用药,可以肌注复方氨林巴比妥来退烧,也可以使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来治疗。另外,可通过物理降温的方式来退烧,比如在额头、腋窝等部位进行冰敷,再比如采用酒精擦浴的方式来退烧,可在额头、腋窝、大腿内侧进行擦浴,与此同时, 还需要多喝水,有助于发汗。
小孩发烧38度左右属于低热,家长无需太担心,多注意观察即可。平时可以给孩子多喝温开水或采用温水擦浴,温水擦背部,腹部,腋下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退烧,也可以采取给孩子多泡脚,泡澡等物理降温方式退热。如果孩子发烧的同时还出现了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可以口服中成药,感冒药进行缓解治疗。如果服药三天后还是高烧不退,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然后根据发烧原因采取有效治疗。
孩子发烧38度,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水拭擦额头、腋窝、腹股沟及手脚心。亦可以使用小儿退烧贴,小儿推拿等辅助退烧。多为感冒引起的发烧,可以口服抗感冒药物,如小儿感冒灵颗粒等,能够治疗会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烧症状。可以配合中成药,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羚羊角颗粒等清热解毒药物。发烧持续不退,建议到小儿科诊治。小孩子由于身体功能机构发育不是很完善,所以比较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当孩子体温达到38度,建议先不用退烧药物给孩子治疗,家长可以在温水中加入一些酒精,经常擦洗孩子的腋窝,脚心,手心以及额头等部位,同时可以给孩子按摩来辅助退烧。如果孩子体温高于38度5以上,建议服用一些小儿感冒颗粒或者是蓝芩口服液等清热解毒的药物给孩子退烧。通过以上方法,孩子还是长时间的高烧,建议去医院就诊治疗。
发烧38度一直不退,应该先寻找病因。建议做抽血检查,确定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如果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例如利巴韦林。如果由细菌感染所致,可以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以及头孢类药物来治疗。发烧之后,不能单纯的使用退烧药物,需明确病因,才有利于消除症状。
发烧39度的儿童属于高烧,需要药物来退烧。建议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者正柴胡饮冲剂,扑热息痛等退热药物治疗。你也可以去医院注射柴胡注射液,或者地塞米松注射液来退热治疗。服药的同时,要积极使用温水擦洗浴疗法或酒精擦洗浴进行物理降温。多喝生姜和红糖开水来促进排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开窗通风散热,不要穿太厚的衣服。
孩子高烧39度,需要退热治疗。首先,松开衣服和被子,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紧,给宝宝多喝水,用热水泡脚,洗个热水澡,降温贴贴头部、颈部血管等处,来帮助散热。此外,孩子高烧39度,需要口服退热药。常用解热药物包括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如果孩子不能口服,还可以给予吲哚美辛栓肛塞。如果体温实在不能降低,也可以注射退烧针。
成人发烧是否服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不可请一样的吃退烧药。当体温大于39℃时,先经过规范的对因处理和物理降温等治疗,体温没有明显的下降后,才可以适当的用一些解热镇痛的药物来退烧。另外还需要结合症状来对药物进行选择,例如细菌感染所导致的发烧,就需要挑选合适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导致的肺部炎症,多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其发生与病毒、感染途径及宿主的免疫力有关。冠状病毒在自然界较为常见,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病原体。该病毒的形态在电镜下像王冠而得名,冠状病毒在人群中通过喷嚏、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和早春季节。目前可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有6种,而此次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与已发现的6种冠状病毒有所不同,所以是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
发烧本身对人体并不太有害,但主要疾病和导致发烧的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发烧是由人类的炎症反应引起的。炎症反应表明体内有感染部位。发烧并不表明问题的严重性。目前,这种温度属于中度发热,不会太高,也不会影响神经系统如果体温上升超过38.5度,建议选择退烧药。目前,可以实现物理冷却。关键是找出发热的原因并进一步治疗。
孩子们发烧39度。建议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多喝白开水,补充液体以防脱水,这样做一般情况下能迅速退烧。如有咳嗽症状,可配合头孢克格颗粒和安宁颗粒止咳化痰,消炎对症治疗。如孩子持续发烧,并伴有剧烈咳嗽,建议去儿科治疗。抗病毒药物、抗生素药物以及镇咳和祛痰药物都能起到很好的疗效。也可以给身体降温,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身体。
孕妇发烧的时候,进行适度的退烧措施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说,有两种退烧的方法:第一,吃药退烧;第二,减少身体发热但是,发烧的孕妇不建议服用退烧药,因为这种药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一般建议孕妇使用物理退烧,并可将温热的湿毛巾敷在孕妇患者的额头表面,每隔1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如果孕妇发烧,情况严重,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平时在饮食中也要注意,有些油腻、辛辣、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火锅、烧烤,不要再吃了,因为孕妇发烧时胃肠功能较弱,而这些食物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可以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一些维生素,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